網友推薦
教育部公布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,被有些人質疑加速宣布私校「死刑」!如許的認知,是因為私校轉型退場條例的襯著,將存眷核心方向退場所致。假如我們將註冊率與上月公然的七十一項辦學資訊指標(包括學生、教師、研究、校務及財政5大類)綜合參考,對照能看出資訊公然的感化。
全校註冊率,加上學生未滿三千人、繼續兩年新生註冊率未達六成這樣的條目,榜上這些黉舍可謂人人喊殺。但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更生,可看失事在人為。所以,如今要看的應該是有無心辦學。
舉華梵大學為例,固然註冊率低,在學人數2,320人,但校務基金尚厚實,更重要地,這個學校不因註冊率低,輕忽學生的教育,也未扣減教師福利,它其實仍處心積慮地在追求解救之道。所以該校才會不屈地喊出:「註冊率不等於辦學品質」,社會應當給予更多的機遇及存眷。

中信金融經管學院原先是興國管理學院是私立大學更生的極佳案例。(中信金融經管學院官網)
如果單以註冊率高,就認為黉舍前景不會有問題,可能疏忽了比來教育團體,對私校董事會各類弊端的質疑。人事參與、五鬼搬運,總總私校的問題,也會産生在註冊率高的黉舍,這對黉舍的師生生怕影響更深。
所以,社會不宜將焦點只鎖定在註冊率,而是要將目光放在有心或無意辦學的面向。縱然註冊率高,校務基金雄厚,但卻無意辦學,生師比偏高,不願多聘專任教師,更使出各類小動作,縮減教師所需研究資本(如書刊、資料庫等)及教授教養資本,這些更應遭到社會存眷。教育部若是能夠要求公佈黉舍的預算書及決算書,就可以看出黉舍經營的機密:預算堂而皇之,卻省這省那,年末可以省下一筆錢,犧牲的倒是教育的品質。
其實私校另一個不公然的隱秘,就是財團辦學,講得很標致,最後卻要肄業校自食其力,寫大度的計畫,寄望當局出資津貼。所以教育部的資訊公然,假如能加上每年董事會捐資辦學的數據,更能看出黉舍是不是有心辦學。
*作者為世新大學前校長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8%B3%B4%E9%BC%8E%E9%8A%98%E8%A7%80%E9%BB%9E-%E8%A8%BB%E5%86%8A%E7%8E%87%讓你愛不釋手